索引号: 文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冬游灵台方寸山

农历癸卯年的小寒,其实一点儿也不寒。中午,丽日高

悬,没有风,湛蓝湛蓝的天空,找不出一丝儿棉絮云。这么好的天气,我决定去看看吴承恩先生在《西游记》里描写的灵台方寸山,这里曾经是菩提老祖向孙悟空传授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的地方。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先生描述,东胜神州傲来国,近大海,海中有仙山,名花果山,山中仙石产石卵,化育石猴,有天地灵气。石猴自造木筏,渡来西牛贺洲,寻找神仙,在“灵台方寸山”遇一樵夫,按照指点,找到菩提老祖居住的“斜月三星洞”。菩提老祖将石猴按第十辈“悟”字辈弟子排名,赐姓“孙”,取名“孙悟空”,并且授其长生不老之术及一应本领。
那么,灵台方寸山到底在哪?查《百度》有这样两段记载:其一,灵台方寸山是《西游记》中的地名,位于西牛贺洲。世外高人菩提祖师便隐居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是孙悟空的启蒙老师。在灵台方寸山,菩提祖师赐孙悟空法名,传授孙悟空筋斗云和七十二变;其二,灵台方寸山在今甘肃省灵台县境内,此山又名高志山,与AAAA级灵台荆山公园并足而立,该山远看孤峰突起,浑圆清秀,造型独特,山间有无影树,其独特景象“孤峰午照”是灵台八景之一。据民间相传,该山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学艺之地。百度都认可这个传说,看来是真的了。

清顺治《灵台县志》记载:隐形山,县东北里许。孤峰突起,日中无影,一曰在六月六日。苍松古柏,连抱参天。旧有云寂院、志公台,今俱废圮。山麓有泉,味甘气馨,因名香水。在同本县志“寺观”目下记载:云寂院,在隐形山,皇庆年间建,洪武元年重修,今圮址存。“皇庆”是元朝第四代皇帝元仁宗的年号,仅两年,即1312年到1313年。由此记载可知,隐形山上的云寂院建于元朝,至少在清初,此山仍以隐形山名,尽管有志公台等遗迹,但还没有高志山的称谓,也没有志公和尚初建云寂院的记载。清道光时,知县苏履吉按山川古迹之灵秀编以丽句,缀为八景,附之以诗,刊登金台书院卧碑。民国张东野编撰《灵台县志》,专设“灵台八景”一目,将诗录入,“孤峰午照”列其三。在这部县志的“山川”目中,该山仍称隐形山,只是备注“即志公山,俗称高志山”,同时,对“志公洞”注释为“志公和尚殻化在此”,同时,对“香水” 又加了 “和尚泉”的名称。这些记载说明,在民国时期,“高志山”、“和尚泉”这些传说已经流行,并成为灵台传统文化的要素。
出发前,站在灵台县城东大街看高志山,觉得它其实不是山,黄土高原上的山就是岭,是大沟大崖。而高志山准确地说,看上去是峰,是从平地上突兀而起,山形清秀浑圆,从高到低,山体变化线条流畅,像一座天然屏障,耸立在县城东北。明清时期的文人登临高志山,走的路线是从荆山的县城出发,过东沟的小桥流水,穿越荆山山麓的住户村庄,那桥下的涓涓溪流、村庄的袅袅炊烟、鸡鸣犬吠,已经为游者酿足了精气神,所以,他们到了云寂院就会诗兴大发,胸怀黎庶、关爱民生之情油然而生,留下来数十首歌咏孤峰午照的壮美诗篇。重走当年文化人的路线,小桥早已成为铁桥,脚下的细流变成线流。沿着游人登山的林间小道,半个小时就到云寂院,果然是万籁俱寂、一片肃穆、环境优雅、世外桃源。沿路只遇到一个年轻人,他也不知道啥山啥院,只觉得山高林密,由着心头的好奇来转一圈。古志记载,上有九柏三庙,九柏早已伐没,三庙俱在,只有些许香火,没有缭绕的感觉,也没有人诵经敲鱼。在云寂院,我找到了“斜月三星洞”,就是修建在崖上的洞窟,里面供着菩提老祖的泥塑像。在院子里遇到一位守山看门的老人,他在拾掇道旁的枯枝烂叶,用来烧炕,夜里取暖。老人在山上已坚守多年,凭着对宗教文化的信仰和热爱,伴青灯叩古罄,夏对青山,秋对寒林,不慕脚下繁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老人是山上的活地图,在他的指引带领下,我们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灵台方寸山”。

灵台方寸山

灵台方寸山遗址碑
灵台方寸山是山中之山,是山上之山。在高志山的东面,下河村郭家岭村民小组的山台地上,一块三四亩见方的平地,平凉市崆峒道学文化研究会、平凉市围棋协会于2022年4月13日在此立碑,以《西游记》的记叙和“百度”为据,将此处确定为灵台方寸山。到此,我才明白,灵台方寸山就是隐形山东面的一部分,和整个山相比,也就是方寸山。这里正对县城东部,龙湾在苍山脚下蜿蜒伸展,对面白云洞前霭气缭绕,远眺新开原,视野十分开阔,站在此处,人间百事、万千苍生俱在心间方寸。“方寸”通常指心,又是围棋的别称,方寸之间,解释为一寸见方,形容可操控的空间范围很小,又可借喻形容人的心地。“方寸山”、“三星洞”其实隐喻的是“心”,意即“修心”的地方。灵台方寸山既是世外高人修道之处,也是神仙方士对弈之地。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这都是灵台方寸山所赐。灵台方寸山,应该是这座山的第一个名称,可惜,这么响亮而有文化内涵的名字没有叫响并见诸历代灵台县的所有史籍,实是一种缺憾。
隐形山,在县城看是一座峰,置身其上,我才发现它真的是一座山,是名副其实的黄土高原上的山。它是从独店镇景村原伸出的一条山岭一路逶迤而下,到了县城的东北面戛然而止,我们在县城看到的就是这条山岭的山头。这条山岭的两边是层层黄土梯田,是生活在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的粮袋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战天斗地的岁月,广大贫下中农凭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满腔豪情,几乎全部靠人力,将山上的山地修成了水平梯田。山岭东面是下河村的郭家岭村民小组,人口以回民为主,灵独公路旁有一条直达郭家岭的土路,大略三四个公里,村民骑摩托、开三轮出行,拖拉机、小桥车、拉货的大车勉强可以通行。这里是一处半湾形台山,村子和土地背风向阳,尽管是山地,但是块块梯田都平平整整,本世纪初全部解决了水电。2016年的时候,居住37户村民,人口167人,由于出行困难,土路越来越坍塌变窄,现在剩下三五户人家了。村庄修建了回民的礼拜点,好多家庭修建的“五拐二”的平方,瓷砖贴面,很是气派,地里栽植的核桃等果树,看着马上就要挂果了。居民曾经居住过的一处一处的平房院落,瓷砖在冬日的阳光下还是那么明亮耀眼,他们当年在这里曾经倾注了一个农民的全部热情,可是现在人去屋空,院子里蒴草尺把高。未来谁在这里坚守农业文明、耕田种粮?谁在这里守望家园、生产城里人需要的瓜果蔬菜?郭家岭的衰退是农业经济衰退的一角,这样的衰退,让人心酸。高速路上不长粮食,城市的街道也绝对产不出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品。农村振兴的首要问题是要留住农村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

郭家岭山地

郭家岭废弃民居

沿灵独公路上行,到原来的农家乐这里,有一条新建的水泥硬化路,直通隐形山西面山坡的下河村的姚家山村民小组,这里的自然环境远不如郭家岭,但是这里的人有一条直通山顶的水泥硬化路,出行条件比郭家岭好的多了。即使如此,这里的衰退也是一条硬化水泥路挡不住的,2016年,姚家山村民小组有居民28户,人口91人,如今几乎没有常驻户。只有个别依恋故土的人,逢年过节,要特意回来住上几天。在灵独路旁的农家乐那里有一眼水泉,当地人称和尚泉,是姚家山人祖辈的饮用水源。据当地人说,这眼泉本来在沟底,志公和尚修建了云寂院后,为了解除僧侣从山顶到沟底取水的困难,便决定做法把水泉搬到山顶。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志公和尚在山底居住的富户姚姓人家借了一只大红公鸡,一只碌碡,点燃香火,口中念咒,公鸡拉着碌碡从山沟向山顶拉,如果碌碡到了山顶,水泉就搬到山顶。公鸡走到半山腰,姚家的大媳妇看到了,她心想,泉搬到山顶,和尚不用下山挑水,我们却要上山挑水,于是,大声喊道:“大家快来看呀,我家的大公鸡劲真大,竟然能拉着碌碡上山!”一下子天机泄露,碌碡停在半山腰,水泉也停在了半山腰。尽管这是纯粹的民间传说,但这里曾经确实有一眼水泉,水泉深约三尺,冬夏四季不溢不涸,泉水清醇甘冽,所以称“香水”,又因为水泉是和善搬上来的,所以就叫“和尚泉”。1998年修筑县城到独店的公路,因公路需要从此地经过,“和尚泉”才被黄土掩埋于灵独公路之下。“登高志山不游和尚泉,算不上到了高志山”,没了“和尚泉”,我们再也到不了真正的高志山了。
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是唐朝的事,孙悟空在灵台方寸山出师后,曾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那么,孙悟空在灵台方寸山学艺大约就在两汉时期。“隐形山”是这座山叫的最久的名字,其来历是农历六月六日,正午日中无影,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隐形山的名字是了解这座山的人、是具有大智慧的人起的名字,它告诉我们,在县城看到的“峰”不是这座山的全貌,我们看到的是隐去了全貌的山头,故名之隐形山。
隐形山在清代又产生一个名字——高志山。传说志公和尚在此修炼,最后殼化于此,留下来志公台、志公洞等遗址。志公和尚,南朝僧人。俗姓朱氏,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出家后名宝志。南朝齐宋之间稍显灵迹,梁武帝尤深敬事,俗呼为志公。宝志少年出家,随师傅修习禅业,一向恭谨勤奋。宝志闻名于世,显现奇迹有四十余年,男女恭信的有无数人。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冬,忽然对人说:“菩萨要走了。”不出十天,便无疾而终,尸体柔软而有异香,面貌光亮愉悦。宝志的年纪推算起来,当在九十七岁上下。宝志和尚留在世上的痕迹宝公塔和三绝碑,就在如今南京中山陵灵谷景区。县志记载,云寂院建于元仁宗时的1213年,这时候,志公和尚离世已经700年了。所以,志公和尚修建云寂院,留下志公台、志公洞,很难自圆其说。传说,志公和尚有分身之法,可以在同一时间分身三处,一个云游天下的僧人,当年也有可能云游到此,其徒弟后辈记而载之,故有此传说。
游览结束时,给我免费导游的老者告诉我,有外地商人,醉心于佛教文化,已经决定在灵台方寸山投资修建菩提祖师曾经居住过的“斜月三星洞”。未来,隐形山、高志山也会因灵台方寸山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简介:郑平,甘肃灵台上良镇人,中学高级教师,业余编著《密城春秋》,主编城关中学校本教材《成长的履痕》,参编《中国共产党灵台历史(第一卷)(第二卷)》《灵台县志(1987年——2015年)》《灵台县标准地名录》,著有《名相牛僧孺》《邵寨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