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灵台 >  文化旅游 >  皇甫谧文化

“皇甫谧精神”浅析

来源:灵台县文旅局 作者:王亚楠 发布日期:2025-05-27
分享到:

在从古至今的针灸学历史长河中,皇甫谧无疑是一颗熠熠生辉的闪亮之星。他生于汉末、长于曹魏、逝于西晋,一生命运坎坷,经历曲折,六十八载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一个不朽的人生传奇。皇甫谧出生于贵胄家族、名门之后,为东汉末年太尉皇甫嵩之曾孙,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家道衰落。因其聪慧伶俐,加之叔父膝下无子,幼年便过继给叔父叔母寄养。皇甫家族不凡的门风家法和忠君爱国思想基因,使继父母寄予了皇甫谧能够再创皇甫家族光宗耀祖的极大期望。然而幼时的皇甫谧继承了祖上武将血液的基因,二十有余仍舞刀弄棒、游荡无度,以至“习不存教、心不入道”。在孝廉正统思想的约束下,经过“叔母教化”的思想转变,皇甫谧决然弃武从文、浪子回头。随着家境的日益窘迫,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皇甫谧依然带经而农、耽玩书林,研究诸子百家,通晓经世之作,著述二十余种,终成文史大家。声名鹊起之后,当朝权贵先后七次征诏其入朝为官,官职一直加封至太子中庶子,但一心著述为务的皇甫谧决心隐居乡野,以文留世,婉拒高官厚禄,以明淡泊名利之志。后因错服寒食,久病成医,以身试针,经世济世,著成千古巨著《针灸甲乙经》,开创针灸理论先河,后世尊称“针灸鼻祖”。窥探皇甫谧一生少年时期的“痴于嬉乐、游荡无度”、青年时期的“浪子回头、奋志于学”、壮年时期的“著书立言、声名鹊起”和晚年时期“功成名就、垂青于世”坎坷经历以及其为后世做出的巨大贡献,其思想精神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

一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皇甫谧经叔母教化之后,立志将著述为务作为人生的终身信念予以实践。尽管家境生活已经非常艰苦,但他仍然带经而农,奋志于学,从不气馁。以至于42岁时,患了严重的风痹症,基本瘫痪,即使如此痛不欲生,他仍然手不释卷,痴溺典籍,以无比顽强的毅力读书学习、探求未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著成了《圣真》《礼乐》《年历》《帝王世纪》等文史名作,创立了个人特色的史学理论体系,拓展了史前研究成果,推动了古代经济统计学发展,逐渐成为声名鹊起的著名学者,他的许多作品传至后世,对河西儒学文化的延续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他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

二是兼容并蓄,经世致用,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皇甫谧在学习过程中广泛涉览古今群书诸子百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著成了《高士传》、《逸士传》 、《列女传》、《玄宴春秋》等著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人生信念,也为自己在出仕和归隐这两条道路之外,为中国古代文人找到了第三条成就自身的通途——既不为宦、也不归隐的经世致用之途。在治学方面,皇甫谧在遍览经典以及为自己扎针治病的过程中,他渐渐发现古代医学的博大精深和医家的奇方妙法,于是开始精研《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医籍,将前人研究针灸学的成果进行整理总结,找出其规律。在深入钻研时,他发现晋以前有关针灸的医书文辞古奥,且“文多重复”,于是他按照“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的标准,编撰出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体现了他兼容并蓄,经世致用,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三是悬壶济世,立志救人,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皇甫谧在熟读大批医学典籍和以身试针之后,不仅给自己医病,还逐渐学会给周围乡亲免费治病,还在自家门前广种草药,免费赠予穷苦百姓。无数病人在他的治疗下起死回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善举得到乡亲们的认可后,使他更加坚定了学医的决心,正如他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说:“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义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于是乎在目睹了权贵们的血腥斗争之后,他立志不仕,抱病著述,潜心于针灸医学的研创。他为了找准针灸穴位,他在自己的身上反复试验,对针灸穴位逐一进行考订,准确的厘定了各种针灸穴位,使全书记载的穴位达到349个,比《黄帝内经》多出189个,而且厘定了针灸操作规范,确立了针灸医理标准,总结了各科临床病症,鉴引了宝贵临床资料。因此由皇甫谧编撰成的《针灸甲乙经》开创针灸理论先河,针灸医术目前在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应用,皇甫谧也被后世尊称“针灸鼻祖”,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体现了他悬壶济世,立志救人,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

四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安贫乐道的处世精神。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思想向来是“学而优则仕”。但是皇甫谧生活的魏晋时期,司马家族实施文化高压政策,给当时的有志之士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挥去的阴影。当时的文人高士无不惧于复杂黑暗的社会形势,放浪形骸,追求精神的自由。对朝政不满的皇甫谧也不例外,他不愿与当政者同流合污,但他也不像其他的魏晋名士那样一味追求孤芳自赏,放诞任性,纵情山水,而是自有法度,突破那种极端的虚无主义,克服自身的疾病困扰,以儒道兼宗、达济苍生做为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途径。于是先后七次据诏不仕,做《玄守论》《释劝论》《让征聘表》等著作以表心迹,一心研读医理,疗救人间疾苦,坚定了他崇尚隐逸、笃志不仕的理想信念。彰显了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安贫乐道的处世精神。

皇甫谧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精神文明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宣传推介皇甫谧,其目的并非一味的宣扬皇甫谧曲折的人生经历,而是要通过皇甫谧事迹告诉受众群体,皇甫谧身上所折射的上述优秀精神品质应该能够带给这个社会继续前行的力量源泉和启迪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指引,这才是讲好皇甫谧故事、传承皇甫谧文化、弘扬皇甫谧精神的真正意义所在。(皇甫谧文化园管理所所长 马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