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灵台 >  文化旅游 >  历史名人

追溯灵台历史名人的足迹

来源:灵台县文旅局 作者:王亚楠 发布日期:2025-05-27
分享到:

灵台历史久远,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英才辈出,晋代针灸鼻祖皇甫谧,研精覃思,所著《针灸甲乙经》,声名远播国内外;唐朝著名宰相牛僧孺,彪炳史册,所著《玄怪录》开创我国传奇小说之先河;隋代牛弘写了光照千秋的不朽乐章;唐时皇甫松、牛峤的诗文在我国诗歌史上享有声誉;素有:“天下春秋第一人”的明代杨重以其优秀的作品流芳百世。

皇甫规 (公元104-174),安定朝那(今灵台人),祖辈世代为武官。爱好阅读、写作,有著作二十余篇。历任太山太守,度辽将军,永康元年拜为尚书,后来改做弘农太守,护羌校尉,终年71岁。一生为人正直,是非分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不计私利,在朝庭和民间都有很高声望。皇甫谧(公元215-282),幼名静,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甘肃朝那)人,东汉太尉皇甫嵩之曾孙,我国十大名医之一。经历了东汉、魏、晋三朝。幼年丧母,生活艰难。成年后,勤奋好学,博通典籍,文史著述多,不愿为官,专心著书,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史、医、哲诸领域均有建树,著作很多。尤其以《针灸甲乙经》享誉海内外,该书被国际针灸学会列为必读书目之一,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牛弘(公元545-610),安定鹑觚(今灵台人)喜欢读书、博学多才,曾做过隋朝纳言上士,后来升为威烈将军,员外散骑侍郎,世袭“临泾公”。宣政元年,升任内士下大夫。隋朝先后做了秘书监、礼部和吏部尚书。享年66岁。一生为抢救历史典籍、制礼作乐、完善刑律贡献很大。

牛僧孺(公元779-847),字思黯,安定鹑觚(甘肃灵台)人,一生历经中唐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宗八朝皇帝,官至宰相,居官清正,刚直敢言,为首与李德裕派形成长期“牛李党争”,声誉很大。一生爱好文学,做官期间,喜欢与名人文士交往,特别喜欢。奇志的老巢怪”,他写的《玄怪录》多为志怪作品,其中80余篇保留至今。这些志怪作品,继承发扬了汉魏六朝以来志怪艺文的特长,对唐以后小说创作有较深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皇甫松 ,唐代诗人,陆州人,唐工部郎中皇甫之子。他的诗歌大多反映田园、渔村的风情,纯朴、真实感人。传说他死后葬于灵台西屯塬上,其弟皇甫竹,也是诗人,死后同兄并葬一个墓地。其墓俗称“双堠子”。

杨重,明代灵台上良人,进士,官至翰林修撰,任为肃政大夫,汉南道监察御史。曾经与南京才子比诗文,倒背《春秋》一字不差,令人折服,号称“天下春秋第一人”。

杨子恒(1898-1961),灵台县上良杨家庄人。民国陆军将领,先后当过排、连、营、旅长,陇东绥靖司令、军长。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甘肃省政府委员、交通厅长,民盟甘肃支部委员,民盟西北总支委员、中央委员,甘肃省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全国赴朝鲜慰问团二分团副团长,1954年当选甘肃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对修复灵台、兴办地方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高永祥(1915—1945),灵台县星火王家庄村人,原名高苍贵。自幼聪慧,从小理想远大,1931年背着父亲、兄长投奔国民军,1932年跟随部队在宁都起义后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革命队伍中,英勇有为,身经百战,多次立功,受到嘉奖。先后当过连、营长,绥晋军三十六团团长职务,1945年牺牲于神池,时年31岁,遗体安葬于华北军区石家庄烈上陵园。

景庆荣(1914-1985)出生于灵台县梁原乡景家庄,自由家贫,解放后参加扫盲班学习文化。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长、农业合作社主任、大队党支部书记。1973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赴京出席了第十次全国党代会。1983年,1985年10月患心脏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71岁。景庆荣同志任基层干部30多年,始终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带领群众战天斗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1963年为灌溉庄子坪周围的土地,他组织群众筹备资金,修建灌溉渠道2000多米,开挖大口井,提水灌溉。他带领群众在山坡地大面积种植杨树、洋槐等用材林,在川台地种植果树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为远近村社树立了榜样。

姚显儒 (1927-2006),甘肃省灵台县人,一九四八年六月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第六十三军第一八九师第五六六团第三连八班班长。他在朝鲜浪浦里开城保卫战斗中,带领战友手抛冻土,用牙咬断引火线,起出敌人的地阵雷、连环雷、照明雷1000多颗,并将400多枚移出搬家,炸毁敌人的阵地。1952年5月姚显儒被中国人民志愿军63军授予一等功臣,同年8月志愿军总部授予他“二级起雷英雄”,19兵团党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同年10月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党务委员会授予他“二级战士”荣誉称号,著名作家魏巍接见他时题写了“浩然英雄气,永存天地间”十个大字,并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朝鲜首相金日成的接见。他在战斗中使用过的排雷手钳、剪刀、铁钩、冲锋枪、手枪以及20多幅战地照片和奖章等实物档案均陈列在国家军事博物馆,63集团军在太原军史馆陈列了他的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