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谅,本为西域少数民族,少年时曾被宦官骆奉先收养,乃名骆元光。因救平凉会盟有功、唐廷赐姓名李元谅。
史载他高鼻深目,大胡须,足智多谋,忠心不二。早年,李元谅因宿卫有功,试太子詹事。李怀让节度镇国时,署奏为其副,“居军十年,士心惮服"。叛将何望之袭取华州后,李元谅在数日内募兵万余,击败叛军,收复华州。又引兵扼守要隘,使叛军无法渡渭水西犯。以此被升任镇国军节度使,封“武康郡王”。后诏李元谅收复京师长安,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大败朱洸叛军,收复了长安,却让功与唐将李晟。朝廷知道后,加封李元谅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实封户五百,赐甲第、女乐和一个儿子的六品官爵。李怀光叛乱后,李元谅与马、浑奉命讨伐,曾怒杀侮自己的部将徐延光,以此输钱百万劳军自赎其罪。贞元三年(787),吐蕃请会盟平凉,唐廷命浑为会盟使,都认为不会有诈,毫无戒备。唯独李元谅恐有不测,偷偷移营于平凉东20 里戒备吐蕃劫盟,唐使者突围出来被李元谅救还。唐廷表彰他有古良将风,赐“善马金币良厚”“因赐姓及名”。
后来,李元谅节度陇右,驻良原,复筑良原城。“开美田数十里,岁入菽粟数十万斛,自是常以神策军分屯于此,谓之良原镇”。又复筑百里城,以防吐蕃。"由是泾陇以安,西戎惮之”。
良原城被吐蕃遭踏成一片废墟。“隍堞湮圯,旁皆平林营草,虏入寇,常牧马休徙于此。"李元谅“筑连弩台,远烽侦,为守备,进据势胜”。良原城就筑在黑河与南沟小溪交汇处的一块三角台地上。为便于守备,一半城垣还建在附近的洞山上,至今残迹依然。传说,梁原川的黑河水原来并不驯服。李元谅怜悯百姓屡遭水患之苦,便在今横渠南面的河岸安放了“逼水珠"。从此,河水乖乖地依南山东流,让出了北岸大片土地,成为良田。现在,传说安放“逼水珠”的地方,实际上是一条高不过五尺的沿岸土堤,人不妄动,水不逾越,仍起着“逼水”的作用。
横渠南面,有一条自西向东透迤十几里的高峻山岭叫秦王山。古代可能是林海莽莽,众物相竞,群兽奔逐的处女地;现今是一座田少人稀的荒山。当地民间传说,唐代时,秦王李元霸曾在此山藏兵破吐蕃,因以得名秦王山。今横渠并一带的数千李姓人自称为李元霸后裔。是否如此,无从考证。
百里也是当时的守备重镇。李元谅又把被吐蕃严重破坏的百城修复,并在达溪河左岸修筑了一座卫城,与原来的百里城互为角,隔岸呼应。百里西边的大华沟有料马台遗址。相传,李元谅在这里饲养、训练军马,故得其名。清杨贡金有诗云:“唐筑密城开,两城兀自积青苔。足交余瓦识今古,话动眠鸥惊去来。料马台前迎旭日,康王宫里几传杯。土人不记当年事,想像雄风保障才。”
相传,李元谅 62岁时,坠马身亡。死后赠司空,谥“庄威”。梁原城西北里许有李元谅墓,这里的村庄也名“枣”(坟墓的意思)。崇信县城西山也有一座封土更大的李元谅墓,城内还有李元谅祠遗址。那个为是,尚难肯定。旧时上良镇建有“显圣庙”,供奉李元谅。可见古代灵台人对李元谅的边备功绩从未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