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汤面的怀柔
川鲁粤苏,闽浙湘徽,这八大菜系有的高雅别致,有的也平常无奇,但总归与灵台普通民众所喜爱的有所区别。灵台人对于食物一直是饱含敬意的,将食,不仅仅看作是饱腹的手段,他们追求食材、舌口、肠腹的共鸣,也讲究色、香、味的怀柔。酸汤面,特别是手工酸汤面,就是灵台美食代表的集大成者。
“下到锅里莲花转,调上筷子一条线。走过七洲与八县,没吃过这么好的面”,这句打趣的歌谣是小时候父辈教的,平时和小伙伴玩的时候,也常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所以到现在也记忆深刻。灵台人爱吃面,尤其爱一碗酸汤面。从前常看见父辈们端着一个硕大的洋瓷碗,对着里面的面条大口朵颐,吸溜的声音不绝于耳,吃完再咕噜咕噜喝一口汤,露出一脸的满足。我疑惑父辈们为什么能喝下如此酸的汤水,有的甚至还往里面倒更多的醋,直到现在我才理解父辈的做法,汤是面的魂。
母亲的酸汤面,我是从小吃到大,却一直吃不够,所以母亲会经常给我做面。酸汤面和大部分的面食一样,面和汤是它的精髓。对于面,母亲一直有她的见解。母亲在准备做面之前,经常会抱怨没有自家小麦磨的面粉,她觉得自己家麦子磨的面里面有幸福的味道,等到她嘟囔够了,只好无奈地舀起两碗粮油店里买的白面,开始和面。和面是面食的脊梁,面和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面食的口味,母亲在和面的时候用的是温热的盐水,她说这样烫出来的面筋道。等到白面粉在母亲的手里面揉搓成微微发黄的面团,就做好了酸汤面的第一步,接下来母亲将面团抹上一些油,放在盆里醒面,她要开始做下一步的准备工作。
如果说面是酸汤面的脊梁,那么汤就是它的灵魂。一口好汤极为考验厨子的功底,太酸会显得有些喧宾夺主,体验不到面的劲道,太淡又显得滋味寡淡,失去了酸汤面的灵魂。母亲做汤,首先会用热油炒出葱的香味,然后加入西红柿再翻炒出汁水,第一步的“酸”就出来了。接着倒入一大盆水,开始往里面添加足量的醋,醋的多少要恰到好处,多了或者少了都会造成这份美食的失败,两种酸在水中交融,互相包含,等待着在人味蕾上炸开。
醒好的面要在案板上揉搓几下,接着洒满干面粉,用擀面杖开始一点一点地擀开。面团要擀的均匀,过厚难煮熟,太薄了又容易煮软。等到面团变成一张薄厚恰到好处的面片,母亲用刀开始切面,将其切成面条放在案板上等待下锅。等到锅中的水滚上两滚,面便熟了,在凉水当中过一过,然后浇上滚烫的酸汤,撒上一小撮香菜,一碗地地道道的“妈妈牌”酸汤面就完成了。
酸汤面对灵台人一直都是怀柔的,在老人寿宴上,它叫“长寿面”;正月里时它叫“过年面”;等到麦子熟了,它又变成了“挂镰面”。灵台人大多豪爽,喜欢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喝酒,刚开始拘束着用小杯觥筹交错,等到气氛到位,便开始大碗喝酒,喝到头昏脑胀的时候,让店家上一份酸汤面解酒。这时候的面,不是几碗几碗的要,而是几份几份的要,店家会用小碗装上一口酸汤,一块小面,面的容量恰好是成年人的一口大小,于是酸汤面又变成了“一口香”。酒桌上原本挥斥方遒的酒友闻到了酸汤面的香味,纷纷停下,四处寻找,当一小碗晶莹剔透的面呈在眼前时,他们的世界里只有那一碗面,一个个化作老饕,先吸溜的吸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受酸味在味蕾上炸开的滋味。等到回过神来,才发现其他的面已经被人抢光,垂头丧气地让店家再上一份。
当我回到家中,捧上一碗母亲的酸汤面,我所钟爱的一切都拥有了。山是酸汤面中的面,水是酸汤面的汤,人是酸汤面的客,灵台酸汤面用自己的怀柔,爱着灵台的每一个人。
作者简介:王民国,男,24岁,平凉市作协会员,灵台县人,就职于梁原学区,有文刊发于《中国青年作家报》《教育导报》《教师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