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灵台 >  文化旅游 >  民间传说

良原川里忆良将

来源:灵台县文旅局 作者:王亚楠 发布日期:2022-08-08
分享到:

    西出灵台县城,翻上什字塬一路向西,走到朝那塬的尽头,塬穷路未尽,随着地势逐渐降低,一眼望去,梁原川道尽收眼底只见沟壑山卯此起彼伏,错落有致,形似而神异,共同直面苍穹,无不显现着厚重、苍茫之感,向北望去一条山路上天梯一般笔直倒挂,黑河自西向东蜿蜒而过,春风过处河道两岸杨柳垂丝,成片的农田整齐划一,犹如军阵,新建的灵华高速高架桥飞架南北。梁原,静卧在黄土高原的深处,在岁月更迭、历史交替中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在南北两山之间。

    从东门进入街道,位于西南方的洞山遗世孤立,山顶的烽火台静默耸立,聆听了一千多年的黑河流水。沿着历史的脉络追溯,这里曾是大唐的边塞,是唐王朝和吐蕃的必争之地,而唐武康郡王、陇右节度使李元谅与梁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梁原,古称良原,隋大业年间始置良原县。唐承隋制,仍设良原县治,安史之乱后大唐国力锐减,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距文成公主入藏已过去了145年,发迹于青藏高原并且日益兴盛的吐蕃王朝伺机大举入侵陇右,相继攻占良原在内的泾州、陇州、邠州等地,掠夺人马牲畜,收割庄稼,摧毁城郭,良原一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路绝人稀,五谷无收,嫁妇无色,黑河哽咽。国乱思良将,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参与了收复长安、平叛李怀光叛乱的武康郡王李元谅出任陇右节度使,移镇良原,收复失地。

    在收复良原与吐蕃军作战过程中,李元谅将军麾下士兵同仇敌忾,奋勇杀敌,在击退吐蕃后,为追述阵亡将士功勋,感召后世,李元谅奏请德宗皇帝于良原北塬之上(今梁原安冯)修建寺庙,名为“保安寺”,取“保境安民”之意,如今寺内仍可见“敕封保安寺”字样匾额

    李元谅收复良原后,“筑连弩台,远烽侦,为守备,进据势胜”在黑河与南沟河交汇冲刷形成的三角地带上重筑良原城,分别以南沟河、黑河为护城河,拱卫东西二门,城墙向北直抵北山无路可走,南依洞山屏障,山上筑烽火台,可攻可守。此后,李元谅向西北拓展防区,于汭河川中游筑城,取名“崇信”。“虏至无所掠,战又辄北”,良原一带获得安宁。

    筑城之后,李元谅又“开美田数十里,岁入菽粟数十万斛,自是常以神策军分屯于此”,为解决军需供应,李元谅发展军屯,于良原川道开垦良田数千亩,兴修水利,引黑河水灌溉田,于河道两岸修建河堤,使河水依山东流。经过李元谅有效治理,良原农桑逐渐恢复,商贸重现往日繁荣景象。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将星坠耀,关月复魄,圣心震悼,邦人痛惜”,李元谅在驻守良原5年后病逝良原,享年六十二岁德宗闻讯后,感念其功德,辍朝三日,追赠司空,谥号“庄威”。李元谅逝后,葬于崇信锦屏(唐代崇信未设县治,为良原县所辖),百姓因其“开拓疆土,修筑镇城,德彼民生,感恩王功”而于锦屏建武康王庙春秋祭祀。

    时空交错,古今重合。将军已逝,古城不在,遗迹难寻。唯有在某个落日黄昏,行走在田埂地畔,伴随着阵阵微风,思绪跟着麦苗摇曳,畅想李元谅将军在川道的金戈铁马。在夕阳还未完全落下洞山时,静坐在黑河岸边,穿过岁月的风尘看烽火狼烟,透过潺潺流水听胡笳声涩。

    在这片现代文明与古代历史交织的土地上行走,不管今天称之为“良原”还是“梁原”,李元谅将军的文治武功,都能够在后人心中留下永不泯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