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都讲龙脉,认为凡是兴旺发达的地方都有龙脉。自古以来所说的龙脉,往小里说能出一方霸主,往大里说有能使某个王朝强盛壮大的潜在优势。所为龙脉,有的占自然资源优势,有的占有地理位置之优势。古人认为昆仑山是中国的龙脉,燕山是北京的龙脉,秦岭是西安的龙脉,也是中国第一龙脉,太行山、祁连山、阴山、天山都是龙脉。往小里说,百姓也讲龙脉,大凡安葬先人或动土建宅院,都力求占有龙脉之优。讲究身卧福位,子孙绵延不绝,代代会有人才出。居于龙脉福位,家庭人丁兴旺,枝繁艺茂,工作事业发达,日子红红火火。
星火乡东岭村与小塬村之间有一个骆驼项,相传,是周共王灭了密国以后斩龙脉所致。
周共王灭率大兵灭了密国,发现从密须到密国一直强盛不衰,兴旺发展,根本原因是这一条龙脉在护佑,才奋力将其斩断。
三千多年前,以百里为中心方圆几百里的密须国,在西北诸多的方国中迅速强盛起来,它占据着广袤的山川,有良田沃野,有密布的河流水系,这里水草丰茂,自然条件优越,经过多年的发展,粮丰钱多,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尤其是其骑兵成为密须国强悍的标志之一。密须国财大气粗,藐视天朝,也威胁着相邻的方国。公元前1054年为了确保周朝后方稳定,实现东进讨伐商汤,王文以“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为号,发大兵以讨伐之,斩杀了密须王,把密须国所有的军队和上万匹战马调往了西岐,同时运走了密须国国库的大量粮食和钱財。这些兵力和物资都用在了后来讨伐商汤的战争中。这对密须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密须国建制体系、安全防御体系土崩瓦解,密须国彻底被抹杀在历史的长河中。
后来此地受周天子的封赏又建立了密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又迅速崛起,在诸多的方国中又处于霸主的位置。公元前919年共王游泾水时又发现密国王尾大不掉,有恃无恐,对天朝的号令阳奉阴违,执行不力,严重的亵渎着周天子的威严,削弱了周王朝统领天下的中央指挥权,成为周王朝的心头之患。为了确保周朝的天国之威严,达到政令畅通,一统天下,共王以康公纳三女为妻,其违反周朝礼制,大动干戈,发兵讨伐。
随着密康王战死于烂牛湾,三女西逃殉国于三女峰,密国大厦轰然崩塌,钱物、粮食、马匹、刀枪再次被大量掠夺。战争使密国大地生灵涂炭,满目苍夷,民不聊生,已建立的生活格局被全部打乱。
周共王灭了密国后反复思考,为什么密须国、密国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强盛起来,是在绝境中也会逢生,迅速崛起,这除了自然条件优越外,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
周共王在天朝文臣武将的簇拥下爬上洞山远眺,登上吴家山瞭望,攀上火星庙塬全方位的考察,发现了火星庙塬是一条龙脉,有龙脉的护佑,密须国、密国能不强盛吗!
为了使密国臣民诚服,从根本上确保周朝对密国大地的统治,必须把这条龙脉斩断。经过谋士细致考察,最后确认龙脉的心胆位置在张家洼以西处,土窝以东这段龙脉上。于是共王派了大量的人力在此处开挖,坚决要斩断这条龙脉。士兵们奋力挖掘,结果他们白天开挖,到晚上挖开的地段又自然合拢了。挖了三天,这里反复如故。周共王得知后大怒,加派人力,由几员将军统领上阵,人员轮换,昼夜开挖不停。一月后的一天,挖到深约30丈时,突然挖出了一根水桶粗的芦子草根,芦子草根外表洁白光亮,每一丈就有一节。这一发现惊动了所有人员,众将军轮起大斧、大刀奋力砍凿,谁知其坚硬似铁,将军们的刀斧换了几波,才将芦苇根斩断出一个大洞,大量的鲜血喷涌而出,高达几十丈,喷溅的鲜血染红了两边的山头,大量的鲜血顺着南坡流向了沟底。共王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龙脉已被斩断,命令收兵回营。
龙脉是个精灵,它有人类所不能预料的神奇。龙脉里喷涌出的鲜血顺着山沟向南直奔达溪河而去。龙脉自知,只有快速赶到到达溪河与水相容,借水的自然之力又能自我复活,使自己的法力恢复如故,再次发挥辅佐密国的作用,凡人不知道其中的奥妙。龙脉血流顺山沟流至山脚下,距达溪河只有不到几丈距离时,突然东南天空飘来一片祥云,云朵上跳下一条大黑狗,快速跑到血流浪头前,快速舔吸了脉血,阻断了血流。血流没有到达溪河,龙脉未能实现自救而死亡!
平展展的星火塬被拦腰挖断,留下了宽约200丈,深约30丈的U型大沟豁,当地群众在远处观看,被挖开的大沟豁型状很象骆驼的脖子,于是给这里起名叫骆驼项。
后来有风水先生风趣地说,一切都是天注定的,龙脉算计的那么周到,还是被斩断了。说那条黑狗是上天派来的神犬,紧急时刻,它的出现是替天行道,天命不可违。
血流经过之处的山体都被染成了红色。现在去骆驼项还能看到山头上东西两段的红砂岩。从百里镇沟门社上星火乡东岭村、小塬村,经过的红土洼、北水沟沿途沟下边全是红板石,就是传说中的龙脉血流痕迹!
作者简介:王中堂,男,汉族,甘肃省灵台县人,大专文化程度,中学高级教师,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根艺美朮协会会员,甘肃省民俗文化研究学会会员,甘肃省工艺美朮协会会员,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灵台县政协文史研究员,灵台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他用大半生的精力,创作国画作品千余幅,篆刻作品数百余方,根雕作品一千多件。先后荣获“平凉市优秀民间艺术家”、“甘肃省优秀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被评为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根雕传承人。退休后的王中堂还坚持创作,他除根雕、绘画作品外,挖掘整理的多篇民俗文章散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