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灵台 >  文化旅游 >  文物古迹

灵台文物知多少——百里篇

来源:灵台县文旅局 作者:王亚楠 发布日期:2025-05-27
分享到:

百里镇位于灵台县南部山区,系商周时期古密须国遗址所在地。流域总面积469平方公里,距县城25公里,东接中台镇,西连龙门乡,南与陕西麟游、千阳县接壤,北邻星火乡、朝那镇。全镇辖古城村、上李村、杨新庄村、蒙家庄村、路家沟村、石塘村、太明沟村、李家坡村、梨园村、观音村、曹家沟村、严家沟村、稔沟村、新集村、川口村、柴朝村、芦子集村、崖湾村、二联村19个村。域内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7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文物点数量多,类型丰富。

1、东庄墓群

东庄墓群位于百里镇崖湾村东庄社居住区一带,地势较陡的山坡上。墓群座北面南,分布面积1.5万平方米。1978年,东庄社村民吕牛子在修庄基时,挖破西周墓1座,出土西周青铜器16件。1981年,在墓群内一户人家维修庄基时又挖破西周墓1座,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现场清理出“并伯甗”和贝币等文物40余件。已于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周·象首足“并伯”铜甗

2、洞山西周墓

洞山西周墓为1972年百里公社古城大队洞山生产队社员在劳动中发现的。甘肃省博物馆派人进行了清理。墓葬为南北向长方形土圹竖穴,长 2.1、宽1.2米,四周有生土二层台宽约0.3米。葬具为棺一槨,棺、槨已腐朽成灰,从痕迹观察呈“Ⅱ”形,长 1.8、宽 0.6米,槨外原髹有红漆,棺长 1.6、宽 0.4、高0.4米。骨架保存完好,为仰身直肢葬,男性。外头端二层台上置铜鼎二件,铜尊一件,右肩部置铜泡二枚,残铜戈二件,骨架胸部置蛤蜊二枚,口含海贝。

墓葬

3、寺沟大队西周墓

该募葬为百里公社寺沟大队社员郑孝同志19753月耕地时发现的,县文化馆于525日前往清理。墓葬位于南北向长约5公里的一条长梁的西侧,墓坑距沟底约 50 米,竖穴方向20°。墓长3.3、宽1.8、北端深约3米。板灰长2.91.3,1.2米。板灰呈灰白色,有彩绘红漆皮。棺的左边有二层台,3.3、宽0.5、高0.40米,置于二层台的南端。墓葬北端有一半圆形的洞,直止墓顶(疑为盗洞),洞底部有乱骨一堆。出土陶鬲、玉斧、贝币。

铜鼎

4、百里洞山东周墓群

位于灵台县百里镇古城村洞山社东侧的北坡台地上,1973 年甘肃省博物馆派人在百里洞山周围进行了钻探,发现了四 46 座东周幕葬,并发掘了其中的 8座。根据发掘的情况看,墓葬结构及葬式均为长方形土圹竖穴墓。墓坑长约2.13-3.15米、宽约1.8-1.27 米,墓口与墓底同大,墓底至现地表4一6米,无墓道。墓室填士为硬红土,经过夯打,夯土层厚约 0.25米左右,在两夯层之间,有一层较薄的松土,似为夯实前酒水而形成的。填土中常夹有少量陶片、兽牙、红烧土、木炭等。葬具都用木棺槨。板灰呈白色或棕色。大部分均为一棺一,棺长约1.2-1.57、宽约0.60-1.1米,其中M5,棺饰红彩。M4,槨盖及四侧施有红、黑二色的彩绘,为等腰三角形纹相间组成的图案。残存人骨架都是仰卧屈肢葬。发掘随葬器物共 61件,其中陶器 31件,有鬲、盆、豆、壶、罐、甗、匜圭等八类;石器26 件,有圭、刀、壁、纺轮、圆片等;还有玉器、蚌器、铜器、木器数件。随葬品一般放置于头前的棺梆之间,M5 由于无槨,随葬器物即放于头前棺外,只有 M4的随葬器物是放在足部上的,个别墓有祭肉。在 M4、M9 中,将一完整的玉片敲为两半,一半含于口中,一半握于左手内。

洞山墓群陶器

5、百里故城址

位于百里镇政府所在地,地处达溪河和南河交汇处的台地上,座南向北,依山带水。西周为密国都邑,周恭王灭密废城;西汉以来为安定郡置阴密县城;朝终废;唐代置行原州,陇右节度使李元凉复筑:宋至民国为镇乡治所。城池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97米,南北宽384米,总面271488平方米城池偏东,有晚期小城,东西长211米,南北宽195米,总面积41145平方米,古城南、西、北三面现存不同时期的城墙,城壕和城门残迹,北城墙基临断面而建,残高2-3米,夯层厚8-12厘米。西南两面城现宽45-95米,深 1.2-2.5米。城周分布有西周、东周、秦汉不同时期的墓葬和遗址,城内地面多见西周陶片和汉代以来各个时期的陶、瓷和石块,并出土汉代陶器,宋代铁钱和宋、元瓷器。1981年公布为灵台县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