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灵台 >  文化旅游 >  文学艺术

王云:“灵台”悟道与文化寻根——关于“灵台”的文化思考

来源:灵台县文旅局 作者:王亚楠 发布日期:2022-12-08
分享到:

   巍巍古邑灵台,赫赫针灸鼻祖,煌煌高志精神,绵绵福泽无穷。作为一个灵台人,我们有一个响当当的县名——灵台,这个县名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的标志,也不仅仅是一个文字的称谓,而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理清这个内涵,接通其时空关联,对于我们聚焦核心、坚定自信、传承文化、开放发展无疑具有举纲张目的定盘星作用。

    一、“灵台”承载三重玄义

  (一)周文王所筑之“祭天灵台”。此台筑成于文王三年(公元前1125年),其时周文王以正义之师,伐灭密须国(今百里镇辖域),赐号“密”国,并筑“灵台”以祭天,昭德慰民,一时人心所向,《诗经》所载“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此即古灵台之发端也!其后经风历雨,历代重修,至晚清因遭兵燹,仅存残垣,1927年毁坏,1933年时任国民党县长张东野主持重修,1966年被视为“四旧”拆除,1984年县委县政府主持重修,此即今日之灵台也。周文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影响深远的伟大君王,其不战而屈密须,筑灵台以宣德化,向天地昭告初心,宣誓抱负,是为周朝基业立魂定志、开元奠基也!千秋古迹,风姿犹存,已然是历史奇迹,更是灵台气运之象征,灵台人精神之所托。而灵台下院之碑廊,遍收民国政要之书法手迹及给予灵台之雅望,碑刻存世,自成系统,为国内之仅有,独一无二,诚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精神联通之桥梁纽带,政治、文化价值不可限量也!

  (二)皇甫谧发现命名之“穴位灵台”。皇甫谧是灵台历史上一位开山做祖的圣贤级文化伟人,公元215年,正是东汉末年,皇甫谧出生于灵台朝那三里皇甫湾。这个出身名门世族的男孩,来世以后正值乱世,家道衰落,幼丧生母,过继叔父,为避战乱,十五岁时随叔父迁居河南新安(今义马),年及二十犹不好学,直至一次,他将所摘瓜果进献叔母任氏,任氏没有一丝欣慰,却涕泪交流,说了一段惊天动地的话:“《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何以慰我?昔孟母三徙成仁,曾父烹豕从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与我何有。(《晋书·皇甫谧传》)”叔母一席掏心吐肺的话,如晴天霹雳,深深击中了皇甫谧的内心,从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走上了奋发上进的逆袭人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把人生提升到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在文、史、医、哲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他以身试针、苦研悟道编著而成的医学巨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新发现命名人体穴位二百一十二个,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使之发展成为系统的科学,在医学生命科学领域矗起一座千年丰碑。他发现命名了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人体背部“灵台穴”,此穴在人体背部神道和心俞两穴下,故喻为心的神灵之台,归属督脉,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背痛、痈疽疔疮、郁躁身热等症。作为针灸鼻祖故里灵台人,在今天人们普遍追求身心健康的时代,在人类进入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我们蓦然发现,全世界人人背上都有一个“灵台”符号,这是生命健康的密码,这是情感联系的纽带,是我们联通世界的文化基因。

  (三)志公和尚所悟之“方寸灵台”。坐落在灵台县城之东的高志山、志公山,来源从梁武帝开始,半山腰处原有寺庙一处,名“云寂院”,民间里老相传,南北朝时期,南梁高僧志公和尚曾云游至此,掘洞修行,参禅悟道,弘扬佛法,故山以“高志”为名。山下沟岔有一眼清泉,名和尚泉,清美甘冽。可考史料记载,高志山云寂院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创建于元皇庆年间,明洪熙、清咸丰、光绪年间云寂院曾历次重修,文革期间被毁。志公禅师(418-514)是南北朝齐、梁时高僧,又称保志、宝志、宝公,人称志公禅师、志公祖师。俗姓朱,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在兰州市皋兰山红泥沟至今有志公洞和志公道观,又说是江苏南京人,年少出家,参禅开悟。梁武帝建国,尊奉为国师,极受尊崇,时常长谈,请示法要,多有神迹。而据我县民国二十三年二月《义复古迹隐形山庙地叙》云:“隐形山者,为吾邑保障第一名胜古迹之地也,昔萧梁志公和尚之大涅槃,曾脱殻于兹,有骸骨在其像中焉。”由此可知,志公禅师在南梁时期萍踪无定,在我县历史上,有志公禅师云游至灵台并圆寂于高志山的记载,按佛教祖脉传承讲,志公禅师实际上为高志山云寂院的开山之祖,这是我县极其宝贵的佛教文化资源。佛祖所开悟者,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志公所传承者,佛祖心法也。此心不外灵台方寸,此性不离斜月三星,故知心外别无佛祖,性外别无菩提,菩提师祖,即是吾人心性,各人心中,都有真如佛性,孙悟空拜师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即是找到了自己的心性也。方寸之山,方方一寸,心之形也;三星之洞,星月朗照,心之智也!心形不过方寸,其重半斤八两,心窍囊括天地,智慧妙用无穷,故说此心为菩提老祖之洞府也!如此说来,志公禅师所悟之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不离各人身心,若强说身心之外另有方寸山、三星洞,是未真找到方寸山、三星洞,然志公为大彻大悟之人,他所修行开悟之地灵台高志山,不正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吗!

    二、“灵台”三重玄义之内在文化联系

    周文王之“祭天灵台”、皇甫谧之“穴位灵台”、高志公之“方寸台”在灵台县都有对应,是历史发展的巧合,是机缘偶然的会遇,还是文化寻根的必然?我们非常有必要弄清其内在的文化联系。

    祭天灵台——显灵台,昭示一代圣王“入世济世”之心。文王为政,“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者”,“日中不暇时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史记·周本纪》)。文王勤政爱才,求贤若渴,善施仁德,怀保小民,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不但得到天下百姓爱戴,也已成为天下诸侯们的道德楷模,被拥戴为王。文王在位,崇尚中道,开疆拓土,统一了大半个天下。《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演绎无穷的数理,文王《周易》乃中国之圣经、诸子百家之源,是长期影响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元素。中国古时社会普遍有崇古尚贤之风,周文王是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历代以复周礼为己任的人数不胜数,集中反映了社会大众对清明之君、清明之制的内心向往。后世的儒家把文王作为“内圣外王”的典范来崇敬,孔子不遗余力恢复周礼,文王思想实为儒家思想之源。故文王祭天之“灵台”,昭示的是文王“入世济世”之心,我们可称之为“显灵台”。

    穴位灵台——隐灵台,昭示一代圣医“超世济世”之心。皇甫谧少年时游荡无度,目不存教,心不入道,二十岁受师母教诲而觉醒,开始矢志求学,与以往判若两人,勤奋不怠,手不释卷,二十六岁时已博通百家,著《帝王世纪》,他心无旁骛,专志治学,时人称为“书淫”。四十二岁因身患风痹,乃攻读医学,钻研针灸,以身试针,撰集《针灸甲乙经》。成名以后,七次避诏不仕,坚持一辈子做个独立学者、民间医生,在文、史、医、哲方面均取得了空前成就。他以古圣为楷模,苦研针灸,济世救人,守的是儒家入世精神,而他甘守贫贱,终身不仕,远离名利,行的则是道家超世追求。可以说,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上,皇甫谧的一生完成了从浪荡少年到饱学名流、从朝堂辅弼到民间高士、从怏怏病躯到针灸鼻祖、从有限小我到浩然大我的四次超越,从而成为儒家、医家、道家共尊的圣贤,成为今人顶礼膜拜的精神象征。皇甫谧自号玄晏先生,玄者玄妙无穷也,晏者心境清静、河清海晏也,这是一个道号,也是他所证悟到的内心境界。他所命名的穴位灵台,隐人背上,非明悟者不能发现,此穴位灵台,暗藏的正是皇甫谧对故土灵台的热爱,昭示的是他一生所坚守的一颗超世济世的圣医之心。

    方寸灵台——秘灵台,昭示一代圣佛“出世济世”之心。志公禅师在世,多有神迹,超乎常情常理,佛家认为他是古佛再来,应化世间。他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与河南少林寺开山祖师达摩祖师、义乌双林寺创建祖师傅大士齐名,合称梁代三大士。《梁高僧传》记载,志公禅师于梁天监13年(公元514年)12月圆寂,世寿96岁,谥号“广济大师”,后代续有追赠,如妙觉大师、道林真觉菩萨、慈应惠感大师、普济圣师菩萨、一际真密禅师等。著述计有《文字释训》30卷,《十四科颂》14首,《十二时颂》12首,《大乘赞》10首等,另有《志公禅师过现未来因果文》《志公禅师劝世歌》《志公禅师劝世念佛文》等广传至今。志公秘悟灵台方寸山,性契斜月三星洞,已然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证悟成佛,但他慈悲化世,不舍世间,应化于灵台高志山,此是我灵台有缘,也正好显示圣佛“出世济世”之心也!

    三、“灵台”三重玄义与时代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最精华最吸引人的部分是中国的圣贤文化,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张载所浓缩的“横渠四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千百年来吸引、指导着无数理想高远的优秀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奉献毕生。而这一生命理想的文化实践道路,无外乎有三大脉,其一是入世济世的儒家文化,其二是超世济世的道家(含医家,道医不分家)文化,其三是出世济世的佛家文化,这三脉文化从理念上看,儒家提倡拿起,是对现实社会的担当理想;道家崇尚自然,是天人一体的规律意识;佛家修行放下,实质是放下自我,托起众生的无我大悲精神。这三脉文化都崇尚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黄河长江,形成了中华民族慈悲包容自律的精神世界和悲天悯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根大本和最强特色。这与西方世界推崇的个人英雄主义、唯我独尊的文化截然不同,与其奉行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路线更是格格不入,这是东西文化骨子里永远无法调和的区别。

    中华三脉优秀文化一脉相通,绵延不绝,在灵台都有代表人物,这是灵台之幸,灵台之福,更是灵台今天发展的强大文化基因。在中国文化里,“心”是万事的发端,“发心不正,果遭迂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中国的文化正是在几千年优秀文化的土壤上,通过吸收汲取人类文明成果而孕育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把中国古圣先贤的标准提炼出来,在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指导下,变为全体共产党人的标准,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毛主席在青年时期即对人的心性有深刻洞察与研究,写出了《心之力》的旷世奇文,他把全部精力、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谆谆告诫全体党员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邓小平同志同样深爱着国家和人民,他以过人的信念和坚定诠释对国家对人民的情怀,用他的勇毅担当和睿智创造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他曾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习近平同志担任国家领袖之后,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超强的智慧、定力和坚韧,运筹帷幄,殚精竭智,推动了强党强军强国等一系列改革,提升中国大国地位,强化中国大国作用,坚定中国大国自信,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书记谆谆教导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疑问时,习近平主席的目光沉静而充满力量,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新中国几代国家领袖的最大心愿和一场接力,人民至上、国家至上、高瞻弘毅、奉献全部,这是国家领导人强大的心灵在新时代奏响的最强最美之音,引领着全体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正道向前!

    身为灵台人,应知灵台事。我们从3100多年前的文王灵台一路寻踪而来,完成了心灵的悟道与文化的寻根,回归到我们身处的时代,回归到我们脚下的土地,这是一片神奇的热土,其神奇不仅在于我们的先祖在此创造了历史伟业,书写了精彩篇章,更在于今天的灵台儿女正心诚意,扎根这篇文化的厚土,承传接续古圣先贤留下的文化血脉,紧紧融入时代进步的大潮,擦亮初心,承担使命,守正创新,正道直行,以无我精神,同心协力续写灵台美好的明天!

    灵台已得修真诀,尘世空留悟道篇;(唐·沉廷瑞《垄穴遗诗》)

    先贤遗风今犹在,一片丹心洒人间……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习近平

    2.《诗经·大雅》——朱子集注本

    3.《史记·周本纪》——司马迁编纂

    4.《晋书·皇甫谧传》——房玄龄编纂

    5.《西游记》——吴承恩著

    6.《梁高僧传》——慧皎撰

    7.《金石录》——王忠学编纂

    【作者简介】王云,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党委书记,创作发表文史作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