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部门信息

党建赋能强引领 集体经济促振兴——灵台县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来源:灵台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杨 发布日期:2025-07-25
分享到:

夏日以来,以清凉消暑、生态休闲为主的乡村旅游备受青睐。连日来,中台镇康家沟村人气持续火爆,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前来休闲游玩、观光纳凉、乐享夏日时光,乡村旅游“热”力十足。

如今的康家沟村发生了“大变样”,这样可喜的变化如今正在灵台县多个村庄发生着。一个个小村庄的蝶变故事背后,是灵台县坚持党建引领、示范带动,探索多元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懈实践。全县186个行政村根据不同的基础条件和区位特点,探索了“土地经营型、产业带动型、文旅融合型、村企联营型、资产盘活型”等多种发展路径,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走出了一条具有灵台特色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坚持党建引领 撬动土地资源“活起来”

传统的种养产业规模小、效益差,加之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单一,如何破解这一“困境”、改变这一现状,西屯镇从党建联建工作机制中寻找破解思路,探索提出了“强村+弱村、资金+土地、科技+投入”的“飞地经济”模式。

思路决定出路。找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关键。不过,光有想法和一腔干劲可不行,关键在有没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的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西屯镇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中的“头雁”作用,在农村发展一线成立“党员突击队”“党员示范岗”等28个,由村党组织牵头成立了畅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飞地经济”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农业生产、农机、农资安全和技术指导提供全程服务。

为了有效破解部分村有资源无产业、有项目无土地等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在去年探索形成党建联建下的“飞地经济”模式的基础上,今年继续采取“打破村域界限、跨村流转土地”的方式,由党建联建党总支牵头,由柳家铺、小村以每亩600元的价格统一流转土地,南头、桥子等6村出租金,在柳家铺、小村2村区域内种植朝天椒1026亩,并安装墒情、虫情、苗情、气象等智能检测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科技化水平。

据悉,这6村种植的朝天椒,已与甘肃汕青源农业有限公司辣椒加工厂签订了订单收购合同,保底收购价1.8元/斤,预计“订单式”销售朝天椒1000吨,实现销售收入360万元,村均增加经营性净收入10万元。

延伸产业链条 走出产业增值“新路径”

在灵台,一碗手工面是人们永远忘不了的乡愁。地处灵台县“东大门”的邵寨镇,是全县冬小麦主产区和灵台手工面发源地。随着农村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麦种植这一主要产业却面临着无人耕种的困境。邵寨镇突破传统思维,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探索推行了“村均百亩田”发展路子,利用该镇三坡村、干槐树村等村土地集中连片的优势,培育小麦种植基地3200亩,做足专用型、原料型“新优特”小麦种植文章。

思路一变天地宽。小麦种出来了,怎么才能加工厂成灵台手工面所需要的面粉?邵寨镇三坡村又想出了一个好点子,就是通过打造“村集体+农户”模式,成立了邵寨手工面原料加工产业园,订单式生产面粉,从源头提高手工面品质,推动当地手工面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这样既盘活了村集体资产,又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一条种、收、销的产业链也逐渐形成……

据悉,产业园自投入运营以来,引进了智能化面粉、面条生产线,开发6类特色面粉制品,其生产的“林小迈” 面粉以及手工面专用原料深受顾客青睐,销售渠道正在不断拓展并日益完善,近期完成了发往天津的40吨订单,实现20万元销售额,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创新路径模式 跑出集体经济“加速度”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相继外出务工,常住人口严重不足。地多人少、土地碎片化、产出效率低的问题日益凸显。面对这一局面,荣旺村探索出了“整村一块田”的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土地流转,把全村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以合作社联营、农业服务托管、农机共享共管的多种方式,成立灵台县荣丰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广泛吸纳村民加入公司的农资、农机、劳务服务队,优化了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之间的分配机制,逐步形成了“土地流转收益+入股分红+务工收入”多元增收模式,让村集体和群众实现了增收上的双赢。集体经济收入从2019年的12.3万元跃升至2024年底的103.2万元,预计2025年可突破300万元,经营性收益超过40万元。

荣旺村的成功实践,只是全县整体改革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土地碎片化、经营分散化、大型机械难以施展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瓶颈,而荣旺村的成功改革,无疑为全县提供了改革的样板。

如何突破“薄弱村”增收的难题?今年以来,新开乡探索了“强村带弱村、抱团发展”的新路子,依托寺沟村成熟的设施蔬菜基地,引入周边集体经济薄弱的华掌、梁家庄、冯家山三村,合力建设蔬菜共富产业园。按照资源共享、以强带弱的思路,以“支部联建+共富产业园+联农带农”的模式,帮助邻村找到投入少、见效快的增收渠道,初步形成了村集体共赢的良好局面。

党建引领指明方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如今的灵台,处处涌动着村庄发展的热潮,各村频出妙招、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引领、盘活土地资源、集聚生产要素、推进产业融合、持续稳定增收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于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