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近年来,灵台县坚持把牛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导产业,以基地建设、种群扩繁、饲草种植、链主企业培育等为重点,持续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推进牛产业扩规模、上水平、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9月16日,记者走进上良镇北张村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双排温棚牛舍里,“哞、哞......”一头头体格健硕、毛色红亮的平凉红牛正等待着主人“送餐”。看着牛棚里的牛被养得膘肥体壮,公司负责人姚军福乐呵呵对记者介绍道,公司成立于2013年6月,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牛存栏达到400多头,累计出栏1600头,实现净收入480万元。
姚军福是北张村靠养牛过上“牛日子”的典型,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对有养殖意愿的农户,由合作社其他成员担保,对农户免费提供平凉红牛基础母牛,公司负责配种,产犊后由公司按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进行收购,育肥后再外销,保障农户的利益不受损失,带动农户养殖平凉红牛15户34头。
北张村姚永存就是其中受益人之一,他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我在公司喂牛,还从事部分管理等工作,每月工资2200元,一年2万多元,我还自己养了7头牛,卖3万多元,每年就有5万多元,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姚永存告诉记者。
为着力破解牛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调动广大群众养牛积极性。今年,灵台县根据不同场区产业发展需求情况,采取线上视频连线“一对一”指导机制和线下“包抓人员+养殖场”实地指导机制,及时收集基地建设、饲草料加工、种群扩繁、疫病防控、科学管理等环节的困难和问题,分类建立问题台账,由政府和部门共同“会诊”,提出解决措施,为牛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上良镇蒋家沟村创办的兴翔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记者看到牛群长势喜人,曹亚玲和丈夫正在喂牛。“我从2004年开始养了3头牛,到现在存栏55头,今年出栏了28头,收入15万元。”曹亚玲告诉记者,在牛产业发展的路上,她跌跌绊绊地闯荡了好多年,刚开始养走了不少弯路。如今再也不怕吃“少技术”的亏了,县上今年实施的点对点包抓,送技术上门等服务,让她自己也成了养牛的“土专家”。
“种好玉米,养好牛,三年主楼房。”这是在灵台县广为流传的一句话。饲草是牛的主要饲料,如何解决好养牛业饲草问题,是决定养牛好坏的关键。
近年来,灵台县坚持把发展优质饲草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提升养牛效益的重要途径,按照“以畜定贮、以贮促养、整体推进、提高效益”的思路,强化组织保障,注重资源整合,建立联结机制,促进链式发展,走出了一条“粮饲兼顾、草畜配套、以养带种、农牧互促”的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子。
灵台县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中心负责人程亚伟说:“我们按照‘国有企业+饲草青贮+肉牛养殖’的秸秆循环利用模式,通过大量收购全株玉米,加工青贮饲料,对养殖户收割的青贮玉米进行代加工,以低于市场价格对周边乡镇养殖场(户)提供充足的青贮饲草,彻底解决了饲草不足的问题,为平凉红牛种群扩大提供充足的饲草保障”。
当养牛户不再担心技术、饲草等问题时,灵台县牢牢牵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牛经济”越做越强。据该县畜牧兽医中心副主任姚刚介绍,今年,全县完成饲草青贮26.5万吨,预计10月底可青贮饲草42.2万吨。目前,累计建成肉牛养殖场(小区)64处,创建标准化示范场19处、万头平凉红牛产业强镇1个,培育千头以上养牛村30个、十头以上养牛大户274户。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1.51万头,常年存栏量在6万头以上,年均出栏5万头左右,牛产业产值达到8.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