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3岁的贾银堂担任平凉市灵台县上良镇残疾人专职委员已经有16个春秋了,在此期间他拖着残疾的双腿,不畏酷热、不惧严寒,秉持为广大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的高尚情怀,向残疾人宣传党和政府的助残惠残政策,反映残疾人的困难和诉求,鼓励残疾人以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面对生活,赢得了广大残疾人及其家属的赞誉。
1960年,贾银堂出生在灵台县上良镇西门村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先天性双足发育畸形并没有影响他继续前进的脚步,上学读书期间,他刻苦认真,成绩优异,却因身体原因未能跨进大学的校门,连续的打击让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块坏掉的钟表,停滞不前,一度消沉。
1985年,机缘巧合之下,他发现了自己对手表这种精密机械的兴趣,于是,他便投身其中。开始钻研大量修表书籍,一遍一遍的翻阅学习,一遍一遍的把练手的手表安装又拆开,修表是一项极其精细的工作,需要修表匠平心静气,耐心仔细地修理,沉浸在修表当中,让他忘却了一切烦恼,停滞的钟表开始走动,他的人生之路也开始流动,很快他便凭借精湛的技术、热忱的服务,合理的价位赢得了众多顾客的认可,修手表摊发展成十几平方米的钟表维修店铺。
记者走进他的钟表维修店铺时,他正手握开表器,带着寸镜,伏案工作,修表台上摆满了各种工具,各式各样的铁锤,镊子,细小刀在他手中来去自如,小心翼翼地使用开表器......一顿操作下来,一块已经“停滞”的表,在他的“拯救”下,时间重新跳动了起来,然后核对时间、用绒布擦拭干净,这才算完成了工作。“我这个人就是喜欢钻研,不懂得我就一遍一遍的看书,每次给客人修好,我就觉得很开心,很自豪。”贾银堂笑着告诉记者。
从摆摊到如今开店,39年来一共修过多少表,他早已记不清,钟表维修没有速成,但拆过的每一个表盘、换过的每一款电池、修过的每一个表针均转化成他的“独家维修秘籍”,如今,任意一个表拿到他手中,表问题出在哪,他瞅一眼就能知道个七七八八,那些细小零件,怎么补、怎么安装,他早就轻车熟路。随着时代的发展,钟表已不再是人们随时判断时间的唯一依赖,钟表生意独木难支,于是他又学习了配钥匙、刻章、复印,但店铺的名字他始终把修表写在上面。
他在为客人修表中,特别是为残疾人修表中,通过日常拉话闲聊深切的感受到残疾人的不易,联想到自己坎坷的人生,残疾人修表时他从来不收费用,自己的日子一天天过好了,他下定决心要用实际行动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困难,过上更好地生活,2007年,他光荣地成为上良镇残疾人专职委员,为了更好地帮和他一样生活充满艰难困苦的残疾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他拖着残疾的双腿,骑着老式自行车,组织各村残疾人专职委员,和他们一道进村入社,一户不拉的走访了全镇所有的残疾人家庭,精准掌握了全镇所有残疾人的基本信息以及他们在康复、就业、扶贫、教育、维权等方面的需求,为上级出台助残惠残政策和实施助残项目提供了参照,同时也及时地将党和政府的助残惠残政策送入到每一户残疾人家庭当中。对于他认真工作的态度,灵台县上良镇杨家庄村残疾人专职委员杨永强告诉记者:“贾师傅热心又认真,长期对我们传达有关残疾人的帮扶政策及工作,我们对他都很认可,也很信任。”
作为残疾人的“自家人”、“代言人”,残疾人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他说,有什么问题都会向他咨询。他总是认真耐心地解答各类问题,及时将相关政策第一时间转达给残疾人。很多残疾人文化水平不高,谋生技能有限,贾银堂积极走访,了解困难,积极讲解政策,鼓励他们打破思想的束缚,走出心理阴影,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他对残疾人工作独到的见解、细致入微的工作方法、乐于奉献的精神,得到了残疾人及其家属,上级残联的高度认可,成为全县残疾人专职委员学习的榜样。“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残疾人不仅是需要帮助的人,也可以是帮助别人的人。作为一个残疾人,我更能知晓其他残疾人朋友的所盼、所需,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我自己。”贾银堂坚定的说道。
当我们走近贾银堂,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不凡之处。他的工作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丰功伟绩,只有诚心、爱心、热心和执着的追求。他的故事如同一首厚重的诗篇,诉说着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担当重任、无私奉献的力量。
通讯员 李欢 苟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