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媒体关注

《新华网》灵台:让幸福生活可感可及

来源:灵台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熊瑛 发布日期:2024-08-29
分享到:

幸福从脚下开始,铺设农户门前“最后一米”入户路,远离“难肠”路。

村集体运营“长者食堂”,让老有所养、食有所依照进现实,给留守老人一个安逸、幸福的晚年。

近两年来,灵台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开展“脚底下幸福”全民共建行动和“幸福夕阳”留守老年人关爱行动作为县列为民措办实事之一,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铺设“进户”路 让幸福从“出门”开始

看着长32米、宽3米的入户路铺得平平整整,今年71岁的西屯镇北庄村村民姜林女打心眼里高兴,“这条路原来是土路,遇到下雨下雪,就没法出门,自从铺了砖块以后,再不泥泞了,也不怕路滑摔倒了。”今年5月份,姜林女提供石灰、砖块、水泥、砂子,村里找来大工和小工,免费投工为姜林女铺设了入户路。

西屯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晨露告诉记者,去年以来,镇上立足镇情实际,在实施“脚底下的幸福”全民共建行动中,对有条件的农户,镇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为农户硬化进户道路;对有材料的农户,镇村给予投工;对家庭困难的农户,既投料又投工;对村民集聚的巷道,进行砂化。截至目前,全镇共完成11.2公里的进户道路铺设。

同时,灵台县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丰富“脚底下的幸福”全民共建行动内涵,县上及时发起“点亮乡村”行动,向全社会发出倡议书,积极联络县内外民营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赠路灯照亮乡村新生活。至目前,有13个乡镇186村798名爱心人士共计捐赠路灯3190盏,惠及群众8万人。

现如今,在灵台农村,新修的2.3万户282公里进户道路,实现了广大群众出行“雨天不踩泥、晴天不起土”,从出家门的那一刻便可感知幸福。林立的太阳能路灯,让村民晚上出门不再漆黑,安全感满满。

此外,灵台县把“脚底下幸福”全民共建行动,由农村入户道路不断向城区体育基础设施“末梢”延伸。去年,投资800万元实施县城区生态健身步道贯通项目,形成3个生态闭环健身圈5.4公里。今年,又计划投资900万元,改建、新建老城、新城生态健身步道3条3.8公里,为群众提供美观舒适的健身环境。

建办“长者食堂” 让养老变“享老”

盛夏时节的一个傍晚,记者走进邵寨镇雷家河村的互助幸福院,下午4点整,正值“长者食堂”的开饭时间,十几名留守老人手拿碗筷有序走进餐厅,他们正在等待热乎的饭菜出锅。

66岁的留守老人姚文科吃着香喷喷的馒头,就着西红柿炒鸡蛋、清炒土豆丝和酿皮……“饭菜可口还不贵,每顿5块钱。人老了也没过多地要求,只愿一日三餐有个热乎饭,在这里吃饭,自己方便,家人省心。”姚文科笑着说。

雷家河村党支部书记薛晓睿告诉记者,全村有25名留守老人,去年5月,由村委会负责互助幸福院的日常管理运营,餐品按照荤素、干稀、粗细进行搭配,每日两餐。今年,村里的互助幸福院被确定为省列为民措办实事项目后,改造了4间房子,建成临时休息室,配套了卫生间、淋浴间、洗衣间、理发室、棋牌室和阅览室。

灵台县常住人口15.6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3.33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21.3%;农村留守老年人有1536人,占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的4.61%,老龄化形势严峻。留守老人普遍面临收入低的问题,经济来源单一,主要为养老保险收入、劳动收入和子女给予。精神层面,留守老人大多生活单调,缺乏精神慰藉。

如何让农村留守老人在解决最基本的吃饭问题上不再“饭”难?去年以来,灵台县依托现有互助幸福院,采取“政府扶持、村级主办、志愿引领、社会参与”的模式,先后建成10个“长者食堂”。采取“政府补一点、村里筹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模式运行,探索出“互助幸福院+长者食堂”家门口助餐服务,切实解决了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分散特困老人等特殊群体“吃饭难”的需求,也解除了外出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让老有所养、老有所餐、老有所乐、老有所安逐步成为现实。

今年,灵台县依托省列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已建成的县列“长者食堂”基础上,择优改造提升朝那镇马寨村、邵寨镇雷家河村、上良镇合集村、新开乡华掌村4处互助幸福院,优化提升厨房、餐厅、图书室、休息室、娱乐室、洗浴室、卫生间等功能用房设置。目前,4个省市列的村级互助幸福院已经建成投运,累计提供助餐服务2300人次,文化娱乐活动26场次,推动“幸福夕阳”留守老人关爱行动走深走实。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灵台县近年来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集中力量解决了村民家门口“最后一米”行路难和留守老人“吃饭”难的现实问题,真正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让发展更有温度,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灵台发布

关闭

灵台发布

新浪微博

灵台融媒

新灵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