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脸面”,更是群众幸福指数的“晴雨表”。为切实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持续提升生产生活质量,王家沟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党员群众,锚定“改善人居环境、共建和美乡村”主题,以“爱护卫生、整洁村庄”为行动导向,紧扣干净、整洁、和美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让村庄面貌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转身,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赞誉和真心拥护。
聚焦“脏乱差”痛点,全域清理焕新颜。今年以来,王家沟村将“靶向攻坚”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突破口,紧盯村域内垃圾死角、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等影响村容村貌的“老大难”问题,全面打响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推动村容村貌实现“蝶变”。
在具体行动中,坚持“分类施策、干群联动”原则,对村民房前屋后乱堆的柴草、闲置杂物及建筑垃圾,通过村社干部入户动员、党员带头示范的方式,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清理,让“自家环境自家管”的意识深入人心;针对村主干道两侧杂草疯长、沟渠淤积等公共区域问题,组织村级公益性岗位人员成立清理队伍,对道路两旁的杂草、排水沟内的淤泥及垃圾进行彻底整治,确保公共区域干净整洁。
截至目前,全村累计清理各类垃圾杂物60余吨,整治沿路沟渠4.5公里,清理房前屋后“三堆”(柴堆、粪堆、垃圾堆)36处。通过全域清理,村庄道路两侧清爽整洁,农户庭院内外井然有序,曾经的“垃圾点”变成了“风景线”,村民们表示:“现在村里走哪儿都干干净净,看着心里都舒坦了!”
铺就“幸福路”暖心,畅通出行惠民生。今年以来,村“两委”严格按照打响群众“脚底下的幸福”收官战的要求,村社干部全员下沉,逐户走访摸排进户路现状,详细记录道路长度、破损程度及群众诉求,同时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确定“因户施策、就地取材、群众参与”的整修方案。
在选材用料上,充分利用拆旧建新产生的旧砖瓦、施工剩余的碎石块等闲置资源,既降低了建设成本,又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在施工过程中,开展“全民共建”行动,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参与自家进户路铺设,形成“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解决了进户路泥泞、坑洼等问题,让群众出行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彻底转变为“晴天不起土,雨天不踩泥”。
截至目前,全村今年有13户村民铺筑、整修进户路1650平方米,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更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让群众在“脚下的变化”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强化“全方位”引导,凝聚共识促长效。人居环境整治,既要靠“治”,更要靠“养”。王家沟村始终将宣传引导作为巩固整治成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多样化形式让“爱护环境、共建家园”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整治工作从“干部干、群众看”向“干群一起干”转变。
村里以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组织党员开展“环境整治先锋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党员带头清扫公共区域、帮助行动不便的村民整理庭院,用实际行动作出示范;利用微信群、大喇叭、宣传彩页等载体,常态化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要求、典型案例及卫生健康知识,让村民了解整治工作的意义;同时,在村规民约中加入环境卫生条款,通过“红黑榜”公示等方式,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主动参与环境保洁,“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主动”的整治格局全面形成。
改善人居环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下一步,梁原乡将继续以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聚焦细节补短板,进一步提升村庄“颜值”,同时不断创新群众参与方式,让更多村民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者、受益者和监督者,共同绘就“村美、人和、业兴”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撰稿:罗娜